岐伯:中华医学的鼻祖
作者:宇易 来源:岐黄薪火时间:2024/6/29 浏览:260
岐伯是我国远古轩辕黄帝时期的重要人物,是著名医学家。他在世时总结学习前人的医学经验,并刻苦钻研、反复试验,终取得了《素问》的成果,使《黄帝内经》称为全人类的宝贵医学遗产,因此被后人称为成为中华医学的鼻祖。
岐伯,黄帝的太医,同时又是黄帝传习医药的师长。他出生于今甘肃的庆阳县,南宋郑樵《通志》记:“古有岐伯,为黄帝师,望出安化。”相传岐伯成为黄帝的“医学顾问”后,黄帝让他尝草药,编著医药经方。《经史百家杂钞》注云:“岐伯,黄帝臣。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与论医,更像问难……” 因此,一生著有医书众多,见于医藉者有《岐伯经》十卷、《岐伯灸经》一卷、《黄帝岐伯针论》二卷及《黄帝要旨》《岐伯五脏论》《岐伯奥旨》等。但以上诸书大多已失传,唯留《黄帝内经》一书,记录了黄帝与岐伯的对话,成为古今研究中医的经典著作。他和黄帝也都被后人称为中华医学的鼻祖,由此后来才会有传世的《本草》《素问》等书,所以后世将中医学称为“岐黄之学”。他的著作颇多,但多失传,仅留残著,被后人整理编辑成《黄帝内经》,流传至今。岐伯是对此的贡献最大者,因而是中医界无与伦比的鼻祖。
岐伯不仅是黄帝的“太医”,同时也是“黄帝之旷”,即“天师”。宋嘉佑年间高保衡等人所著《黄帝内经序》说:“岐伯上穷天纪,下级地理,远取诸身,更相问难,垂德以福万世。”清著名医学家张志聪云:“天师,尊称岐伯也……故称谓曰天师。”同时《史记-孝武本纪》记载:“公玉带曰:黄帝时虽封泰山,然风后、封钜、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、禅凡山、合符然后不死焉?”
这些都说明,岐伯并非仅仅只是黄帝的“太医”,同时他还是皇帝的启蒙老师、军师,也就是今天所说的“智囊”与“顾问”。《隋书-音乐》云:“东汉明帝时,乐有四品,其四曰短萧铙歌乐,军中之所用焉。黄帝时岐伯所造,以建武杨德,讽敌励冰。”以上记载进一步证明了岐伯不仅精通医理,而且还是一个上知天文、下极地理、多才多艺、才智过人的博学家,是名副其实的“黄帝之师”。
